导入数据...
 
 
 
 
 
 
 
 
核工程系
时间:2023-09-11 23:35:36   来源:物电学院(新站)   查看:1812

一、核工程系简介

       我校“核科学与技术”可溯源到1965年,为了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将“放射化工”、“稀有元素”、“放射化工机械”等国防尖端专业西迁至自贡组建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我校前身,代号“652工程”),经过58年的传承与积淀,已形成了本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批准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面向我国核能与核技术的发展需求,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及“电子信息(光电信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权点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于2021年3月成功获批“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该专业承载四川轻化工大学建校之初的国家国防使命,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瞄准国防、核能、核技术应用发展新需要,坚持以解决我国核工业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导向,突破核仪器仪表自主研制和应用领域的主要卡脖子问题,实现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器件与设备的自主开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前沿基础与学科交叉融合。

   办学特色照片1.png  核物理.png

 二、科学研究

        重点发展“核辐射测量方法与仪器”、“人工智能环境应急技术”、“核退役技术与数字化”三个研究方向,坚持开放办学,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及基金委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项、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基)19项、国防科工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直接经费达1.5亿余元,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获得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德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0余项、论文300余篇。研究的α、β、γ、X射线、中子等测量技术、分析方法及开发的相关核仪器装备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业、建材、环保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专任教师

         目前有专任教师1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2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后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轻化工大学“652”学者2人。

 

        郑洪龙 博士副教授              系主任                                  李锐  博士                    系副主任                           
  杨剑波 博士(后)教授       贺平   博士教授    王琦标 博士(后)教授       刘崎 博士副教授   张松柏  博士副研究员        陈忠   博士(后)           邓超   博士         连启会   博士
       李竹芯   博士         麦超晃  博士      肖克拉  博士(后)      魏世平   博士(后)           鄢刚   博士                   赵海  博士                            

 

     赵烨印  博士(后)         


      凌悉哲 博士

        谢波  助教

         

 

 

四、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主要特色为“先进核电子仪器仪表”、“核工程与核技术+雅思英语”,面向21世纪我国核能与核技术产业自主发展和发展走出去的需要,主要培养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解决核技术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较强核电子学仪器仪表系统实操技能,具备国际核能开发与核技术应用现场,独立解决核仪器仪表系统及核技术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够在工业、农业、军事、医学、化工、生物、环境保护等涉核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从事核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设计、操作、教育与管理的“懂核技术、精通双语、勤勉敬业、善于合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五、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子核物理基础、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反应堆物理基础、辐射防护基础、核电子学、嵌入式原理与设计、核数据处理方法、加速器原理及其应用、辐射成像原理、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方法、核分析方法、核燃料循环与核材料、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六、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生可在核能和核技术应用、工业、农业、军事、医学、化工、生物、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开发、设计、操作、教育、管理等工作。

七、实践实训基地

      本专业与“上海新漫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新先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约共建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创新院企深度交流合作模式,多渠道提升学生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提高动手能力、拓宽就业途径。

 

编辑: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