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电子信息系简介
1984年四川轻化工学院设立无线电技术专业,即电子工程专业前身。1994年无线电技术专业更名为电子工程专业。1998年电子工程专业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近30年的沉淀,已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及“电子信息(光电信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权点等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700余人。建有EDA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ARM嵌入式实验室、电子工程训练实验室、PCB制版实验室、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5项,科研经费450万元。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教材3本,科技成果转化2项。在各类电子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其中一等3项)、省级奖项50余项。
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种大赛中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近五年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9项、省级一等奖15项、省级二等奖18项、省级三等奖20项。
三、专任教师
电子信息系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讲师16人,是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集体。
王贤秋 副教授 系副主任 |
李强 博士 系副主任 |
刘永春 教授 |
姚娅川 教授 |
丁 忠 副教授 |
姜 平 副教授 |
李晓花 副教授 |
陶雪容 副教授 |
周 波 副教授 |
冯 雪 |
李戈 |
吕蔚 |
庞尚珍 |
师彦荣 |
陶思言 |
文锐 博士 |
熊红川 博士 |
徐金龙 |
杨秋霞 |
阳泽健 博士 |
曾 翔 |
雷鸿博 |
张灵玉 |
|
四、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面向西南,面向全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工程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系统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以及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等实践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在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适应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后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1.适应团队和独立的工作环境,能就在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鉴定、分析、研究,并与工业界、学术界、公众开展交流,制定和提供解决方案。
2.能以重要的法律、伦理、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工业安全和经济等方面视角,为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制定和提供解决方案。
3.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20多年办学经验,依托地方、服务行业、立足川南、面向全国。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拓展为目标,构建了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四川省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将目标导向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完善核心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技术课程,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学科前沿课、就业专题讲座,聘请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集中实践课程。前3年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第4年在企业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融合
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和学分,开设相关课程,加强资源整合。举办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融合衔接。选拔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进实验室,配备校、企(所)“双导师”。 吸纳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和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精神。
五、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微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等。
六、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生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开发、智能硬件制造、科技咨询,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开发、设计、操作、教育、管理等工作。
七、实践实训基地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主要有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乐山希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风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融城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英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弘仁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编辑: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