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物理系简介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系负责应用物理专业、全校理工类的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其中,应用物理学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培育建设点,每年招生60人,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思想方法,构建基础性训练、综合设计训练、专业性训练、创新训练等不同层次,突出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材料及其应用的培养,具备一定的知识拓展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或新技术开发能力,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学观念传播等方面发挥基础作用。物理系每学期承担全校5000余名理工类学生的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授课工作。其中《大学物理课程》于2006年获得四川省优秀电教科研成果教育资源类一等奖,2014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物理系老师于2009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教材《大学物理教程》一部。物理系正在发展科研和教学并重,注重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对教学实践的反哺,致力于探究多角度、多维度、多自由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二、科学研究
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发展极端光电子技术、新能源材料、量子多体理论和磁约束核聚变四个研究方向。坚持合作交流的原则,与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获得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文章50余篇。
三、专任教师
物理系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目前有专任教师50余人,其中物理相关专业博士35人,教授2人、副教授14余人、有博士后经历者6人,具有海外经历者4人。
胡启威 博士(后) 系主任 |
郑亚辉 博士副教授 系副主任 |
四、培养目标及特色
应用物理学专业立足地方型高校发展平台,在基础知识方面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功底,懂得物理学与当代应用学科之间的关联,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领域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突出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材料及其应用的培养;在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在物理学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产品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深刻科学意识和良好科学精神,理工兼顾、理工融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以“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重创新”为指导思想,将应用物理学学科传统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形成以下特色: 1. 注重复合能力培养。以物理学基础课程为骨架,在课程实践中注重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注重与应用端前沿学科专业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独立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复合型学科素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基础物理性训练、综合设计性训练、专业物理训练、毕业设计等各类实践环节,形成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实现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
3.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校级各类学术竞赛;组织学生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
五、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计算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半导体材料、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计算物理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等。
六、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物理学及相关的光电子技术、光电信息处理、光检测技术、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材料测试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工艺与工程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相关方向工作;可以通过自修相关课程,到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还可以继续攻读物理学、天文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地球物理和核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进行深造。每年的考研率都在20%以上,录取学校包含中科院研究所、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编辑:cs